哈尔滨市通河县公安局:男子晕倒路边 民警及时救助
哈尔滨市通河县公安局:男子晕倒路边 民警及时救助
哈尔滨市通河县公安局:男子晕倒路边 民警及时救助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记者 曹竹青 孙铭良(sūnmíngliáng) 剪辑(jiǎnjí) 赵长春 设计 彭茜
编者按:初夏(chūxià),文学(wénxué)之花翩然绽放。首届“青未了”文学创作大赛正在征稿中,齐鲁晚报(qílǔwǎnbào)·齐鲁壹点倾力打造“文学会客厅”栏目,专访文坛(wéntán)名家(míngjiā),以对话形式探析创作真谛,回应时代命题。名家们分享创作经验,为参赛者提供思想启迪。“文学会客厅”将成为文学对话的桥梁,共谱新时代的齐鲁风华。
单看体态外表,你绝看不出(kànbùchū)作家(zuòjiā)阿成的年纪。这位来自黑龙江哈尔滨的作家,身形高大(gāodà)、头发茂密(màomì)乌黑、声音浑厚有力(yǒulì),情绪饱满,诙谐幽默。看他的简介履历才知道,阿成1948年出生,已经年过七旬。阿成籍贯为“山东博平人”,细细追溯,博平位于聊城茌平区的博平镇,在1956年并入茌平县前,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博平县。
祖辈(zǔbèi)从山东闯关东到东北,阿成四五岁就从横道河子(hézi)镇跟(gēn)着父母来到了哈尔滨。“我是(shì)看着哈尔滨这座城市长大的”。18岁参加工作,历任哈尔滨市电车公司工人、炼油厂工人、城建局工人、纺织印染厂干部,哈尔滨文艺杂志社《小说林》总编辑、社长、编审。他说,早年当司机,跟普通百姓接触(jiēchù),走遍了黑龙江的山山水水,对于哈尔滨这座城市的一草一木(yīcǎoyīmù)、一砖一瓦,都(dōu)熟稔在心,尤其是哈尔滨的各色的人物与故事,都是他笔下描摹的对象。阿成把自己称为(chēngwéi)“平民小说家”,他说:“职业作家要走到寻常百姓中去(qù),跟他们交朋友,深入其中,才会有新的发现(fāxiàn)。一个作家能够写好别人的故事才是个好作家。”
在讲座中,阿成分享自己的(de)文学创作之路并不(bù)平坦顺遂,早期被质疑“并不是写小说(xiǎoshuō)的料”,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文学的追求。历经了十年的寂寞与孤军奋战,直到短篇小说(duǎnpiānxiǎoshuō)《年关六赋》获1988—198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,才让(ràng)所有人心服口服,并被中国文坛所认可。199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《赵一曼女士》使他站上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领奖台(lǐngjiǎngtái)。虽然(suīrán)获奖无数,但阿成始终把读者的评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。拥有自己的读者群,是阿成最感欣慰的事情。他在采访中说,“我写作不就是为(wèi)读者吗?他们跟我聊起来,说读我的小说很感动,对我是最大的动力。”“我是一个(yígè)普通作家,把普通生活的画卷展示给后人(hòurén),让他们读起来不乏味。我从来不去想什么荣誉和奖项,从来不做小说以外的事情,唯一(wéiyī)的目标就是写好小说。”
首届“青未了”文学创作大赛正在火热征稿中,对于青年(qīngnián)作家,阿成有什么样的期待?阿成认为,不要认为老作家是无法跨越的高山或大海(dàhǎi)。新生代作家通过自己的努力,完全可以(kěyǐ)超越他们。
果然视频·文学会客厅|对话黑龙江省作协原副主席(zhǔxí)阿成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(yīdiǎn):您当初在选择工作职业时,有很多(hěnduō)机缘巧合,还曾当过卡车司机,您是如何走上文学之路的?
阿成:我毕业于交通学院,后来当了卡车司机,再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去了文联从事(cóngshì)文学创作。我一直喜欢读书,正如我们上(shàng)学时老师常说的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(yǒu)神”,读书多了,自然会有写作的冲动。写作并(bìng)不在于你过去从事什么职业,就像我们国家乃至世界上许多作家(zuòjiā)一样,他们的背景各不相同,但都写出了优秀的作品。
我认为学院培养作家(zuòjiā)更像是一种(yīzhǒng)实验,而不是铁律。因为作家真正依靠的(de)是生活,而不是教科书。那些教你如何写作的书,如果你真想成为作家,不看(bùkàn)也罢。重要的是讲好自己的故事,以及周围所有人的故事,这就足够了。
如果一本书写得过于哲学、高深,让老百姓看起来像解(xiàngjiě)一个难懂的方程式,那就是(shì)失败的。因为作为作家,我(wǒ)的读者是普通人,而不是专家。我的作品必须贴近老百姓的生活,反映寻常百姓的心声。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:我们从去年起推出“读城记”栏目,从文学(wénxué)的角度解读城市,拍摄微(wēi)纪录片和作家作品征集(zhēngjí)刊登,效果很(hěn)好。您写了不少关于哈尔滨的作品,比如长篇小说《马尸的冬雨》、短篇小说《赵一曼(zhàoyīmàn)女士》以及散文《哈尔滨人》。可以说,哈尔滨是您的文学精神原乡。我想知道,您是如何将城市文化与文学创作更好地结合起来的?在(zài)地域书写方面,您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吗?
阿成:这个问题确实引起了(le)我的(de)兴趣。我认为,这其中有一种坚守和(hé)坚持,这是(zhèshì)作为作家(zuòjiā)的一种追求。哈尔滨这座城市(chéngshì)(chéngshì)虽然只有100多年的历史,但它的领导力却十分突出。正是这种年轻赋予了它独特的魅力,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。自建国以来,哈尔滨不仅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,还是第一个解放的城市,因此被誉为“共和国的长子”。我几乎走遍了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。在央视(yāngshì)的纪录片《一个人和一座城市》中,我和其他九位来自不同城市的作家一起,用(yòng)各自(gèzì)的视角来书写自己的城市。最初,我将拍摄哈尔滨的纪录片命名为《抚摸城市》,后来因为刘心武先生写了《抚摸北京》,我便将其改为《宽容的城》。
可以说(shuō),我从小看着这座城市成长,见证它发展到今天这样枝繁叶茂、现代化(xiàndàihuà)的模样。这一路走来,不仅仅是城市规模(guīmó)的扩大,还有我周围的父老兄弟们,他们从年轻到老去,直至离开(líkāi)人世,整个生命历程都深深影响着我。
写一个城市,怎么能把这座城市写好,我觉得最重要的是,千万不要离开作家的立场。什么(shénme)是作家的立场?那就是我本身作为作家,我写的书(shū)是给别人读的,一定要有可读性,作品要有情感、要充满激情。我对这座城市有着(yǒuzhe)深厚的感情,因此(yīncǐ)在写作时(shí),我会更加深入地挖掘这些情感,通过文学表达出来,更加接地气,更具人情味,也更容易引起共鸣(yǐnqǐgòngmíng)。
我写哈尔滨的文章引起了许多老人的关注,一些(yīxiē)读者给我打电话(dǎdiànhuà)、写信,甚至见面聊天时都在表达特别受触动。他们说,我的文章勾起了他们许多回忆(huíyì),甚至一些海外侨胞也(yě)表示,无论如何都要找到我的地址。我写哈尔滨的文字让他们想起了许多往事。这就是(jiùshì)作家使命的体现。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:您在文学的跋涉(báshè)中遇到过瓶颈期吗?如何克服瓶颈和突破(tūpò)自己?
阿成:在创作过程中,我确实遇到过瓶颈期,这是每个作家都(dōu)会面临的挑战。我自己将创作分为两个阶段,虽然不一定科学,但这是我的理解。第一个(yígè)阶段是回忆。因为(yīnwèi)在这一段生活(shēnghuó)里,你(nǐ)经历了很多很多。你写(xiě)你的朋友、亲人、同事,写不完的。这一阵子我称之为“井喷(jǐngpēn)期”。在井喷期,我创作了很多作品,有时候一年能发表二十几个短篇小说。把这些熟悉的故事写尽了后,正是考验一个作家生命力强不强的关键时期。这时候,职业作家要走到寻常百姓中去,跟他们(tāmen)交朋友,深入其中,才会有新(xīn)的发现。一个作家能够写好别人的故事才是个好作家,这就是瓶颈,解决这个瓶颈,写作就会发生重要的变化。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:首届“青未了”文学创作大赛正在征稿中,您新生代作家有哪些期待和(hé)寄语?
阿成:我想对新生代作家说,永远不要觉得自己(zìjǐ)不如老(lǎo)一辈作家。江山代有才(cái)人出,新人总有机会超越前人。要相信自己,保持自信,尊重(zūnzhòng)老作家,但不要认为他们是无法跨越的高山或大海。通过自己的努力,完全可以超越他们。
你们办的首届“青未了”文学创作大赛,为青年作家(zuòjiā)搭建了一个(yígè)展示才华的绝佳(juéjiā)平台。它不仅是一个舞台,更是一条通往文学梦想(mèngxiǎng)的康庄大道(kāngzhuāngdàdào)。文学是心灵的窗户,让我们一起透过这扇窗,去感受生活的美好,去探索世界的奥秘。愿我们都能在文学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与力量。
阿成,原名王阿成。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,编审,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名誉委员,曾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,哈尔滨作家协会主席,南京传媒大学客座教授。曾获全国优秀(yōuxiù)短篇小说奖、鲁迅文学奖、蒲松龄短篇小说奖等多项奖项。代表作有:《赵一曼(zhàoyīmàn)女士》《年关六赋》《马尸的冬雨》等长中短篇小说。其作品被译成英、法(fǎ)、德、日、俄(é)、韩等(hánděng)多国文字(wénzì)。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(xiàzài)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800位记者在线(zàixiàn)等你来报料!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记者 曹竹青 孙铭良(sūnmíngliáng) 剪辑(jiǎnjí) 赵长春 设计 彭茜
编者按:初夏(chūxià),文学(wénxué)之花翩然绽放。首届“青未了”文学创作大赛正在征稿中,齐鲁晚报(qílǔwǎnbào)·齐鲁壹点倾力打造“文学会客厅”栏目,专访文坛(wéntán)名家(míngjiā),以对话形式探析创作真谛,回应时代命题。名家们分享创作经验,为参赛者提供思想启迪。“文学会客厅”将成为文学对话的桥梁,共谱新时代的齐鲁风华。
单看体态外表,你绝看不出(kànbùchū)作家(zuòjiā)阿成的年纪。这位来自黑龙江哈尔滨的作家,身形高大(gāodà)、头发茂密(màomì)乌黑、声音浑厚有力(yǒulì),情绪饱满,诙谐幽默。看他的简介履历才知道,阿成1948年出生,已经年过七旬。阿成籍贯为“山东博平人”,细细追溯,博平位于聊城茌平区的博平镇,在1956年并入茌平县前,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博平县。
祖辈(zǔbèi)从山东闯关东到东北,阿成四五岁就从横道河子(hézi)镇跟(gēn)着父母来到了哈尔滨。“我是(shì)看着哈尔滨这座城市长大的”。18岁参加工作,历任哈尔滨市电车公司工人、炼油厂工人、城建局工人、纺织印染厂干部,哈尔滨文艺杂志社《小说林》总编辑、社长、编审。他说,早年当司机,跟普通百姓接触(jiēchù),走遍了黑龙江的山山水水,对于哈尔滨这座城市的一草一木(yīcǎoyīmù)、一砖一瓦,都(dōu)熟稔在心,尤其是哈尔滨的各色的人物与故事,都是他笔下描摹的对象。阿成把自己称为(chēngwéi)“平民小说家”,他说:“职业作家要走到寻常百姓中去(qù),跟他们交朋友,深入其中,才会有新的发现(fāxiàn)。一个作家能够写好别人的故事才是个好作家。”
在讲座中,阿成分享自己的(de)文学创作之路并不(bù)平坦顺遂,早期被质疑“并不是写小说(xiǎoshuō)的料”,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文学的追求。历经了十年的寂寞与孤军奋战,直到短篇小说(duǎnpiānxiǎoshuō)《年关六赋》获1988—198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,才让(ràng)所有人心服口服,并被中国文坛所认可。199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《赵一曼女士》使他站上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领奖台(lǐngjiǎngtái)。虽然(suīrán)获奖无数,但阿成始终把读者的评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。拥有自己的读者群,是阿成最感欣慰的事情。他在采访中说,“我写作不就是为(wèi)读者吗?他们跟我聊起来,说读我的小说很感动,对我是最大的动力。”“我是一个(yígè)普通作家,把普通生活的画卷展示给后人(hòurén),让他们读起来不乏味。我从来不去想什么荣誉和奖项,从来不做小说以外的事情,唯一(wéiyī)的目标就是写好小说。”
首届“青未了”文学创作大赛正在火热征稿中,对于青年(qīngnián)作家,阿成有什么样的期待?阿成认为,不要认为老作家是无法跨越的高山或大海(dàhǎi)。新生代作家通过自己的努力,完全可以(kěyǐ)超越他们。
果然视频·文学会客厅|对话黑龙江省作协原副主席(zhǔxí)阿成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(yīdiǎn):您当初在选择工作职业时,有很多(hěnduō)机缘巧合,还曾当过卡车司机,您是如何走上文学之路的?
阿成:我毕业于交通学院,后来当了卡车司机,再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去了文联从事(cóngshì)文学创作。我一直喜欢读书,正如我们上(shàng)学时老师常说的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(yǒu)神”,读书多了,自然会有写作的冲动。写作并(bìng)不在于你过去从事什么职业,就像我们国家乃至世界上许多作家(zuòjiā)一样,他们的背景各不相同,但都写出了优秀的作品。
我认为学院培养作家(zuòjiā)更像是一种(yīzhǒng)实验,而不是铁律。因为作家真正依靠的(de)是生活,而不是教科书。那些教你如何写作的书,如果你真想成为作家,不看(bùkàn)也罢。重要的是讲好自己的故事,以及周围所有人的故事,这就足够了。
如果一本书写得过于哲学、高深,让老百姓看起来像解(xiàngjiě)一个难懂的方程式,那就是(shì)失败的。因为作为作家,我(wǒ)的读者是普通人,而不是专家。我的作品必须贴近老百姓的生活,反映寻常百姓的心声。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:我们从去年起推出“读城记”栏目,从文学(wénxué)的角度解读城市,拍摄微(wēi)纪录片和作家作品征集(zhēngjí)刊登,效果很(hěn)好。您写了不少关于哈尔滨的作品,比如长篇小说《马尸的冬雨》、短篇小说《赵一曼(zhàoyīmàn)女士》以及散文《哈尔滨人》。可以说,哈尔滨是您的文学精神原乡。我想知道,您是如何将城市文化与文学创作更好地结合起来的?在(zài)地域书写方面,您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吗?
阿成:这个问题确实引起了(le)我的(de)兴趣。我认为,这其中有一种坚守和(hé)坚持,这是(zhèshì)作为作家(zuòjiā)的一种追求。哈尔滨这座城市(chéngshì)(chéngshì)虽然只有100多年的历史,但它的领导力却十分突出。正是这种年轻赋予了它独特的魅力,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。自建国以来,哈尔滨不仅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,还是第一个解放的城市,因此被誉为“共和国的长子”。我几乎走遍了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。在央视(yāngshì)的纪录片《一个人和一座城市》中,我和其他九位来自不同城市的作家一起,用(yòng)各自(gèzì)的视角来书写自己的城市。最初,我将拍摄哈尔滨的纪录片命名为《抚摸城市》,后来因为刘心武先生写了《抚摸北京》,我便将其改为《宽容的城》。
可以说(shuō),我从小看着这座城市成长,见证它发展到今天这样枝繁叶茂、现代化(xiàndàihuà)的模样。这一路走来,不仅仅是城市规模(guīmó)的扩大,还有我周围的父老兄弟们,他们从年轻到老去,直至离开(líkāi)人世,整个生命历程都深深影响着我。
写一个城市,怎么能把这座城市写好,我觉得最重要的是,千万不要离开作家的立场。什么(shénme)是作家的立场?那就是我本身作为作家,我写的书(shū)是给别人读的,一定要有可读性,作品要有情感、要充满激情。我对这座城市有着(yǒuzhe)深厚的感情,因此(yīncǐ)在写作时(shí),我会更加深入地挖掘这些情感,通过文学表达出来,更加接地气,更具人情味,也更容易引起共鸣(yǐnqǐgòngmíng)。
我写哈尔滨的文章引起了许多老人的关注,一些(yīxiē)读者给我打电话(dǎdiànhuà)、写信,甚至见面聊天时都在表达特别受触动。他们说,我的文章勾起了他们许多回忆(huíyì),甚至一些海外侨胞也(yě)表示,无论如何都要找到我的地址。我写哈尔滨的文字让他们想起了许多往事。这就是(jiùshì)作家使命的体现。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:您在文学的跋涉(báshè)中遇到过瓶颈期吗?如何克服瓶颈和突破(tūpò)自己?
阿成:在创作过程中,我确实遇到过瓶颈期,这是每个作家都(dōu)会面临的挑战。我自己将创作分为两个阶段,虽然不一定科学,但这是我的理解。第一个(yígè)阶段是回忆。因为(yīnwèi)在这一段生活(shēnghuó)里,你(nǐ)经历了很多很多。你写(xiě)你的朋友、亲人、同事,写不完的。这一阵子我称之为“井喷(jǐngpēn)期”。在井喷期,我创作了很多作品,有时候一年能发表二十几个短篇小说。把这些熟悉的故事写尽了后,正是考验一个作家生命力强不强的关键时期。这时候,职业作家要走到寻常百姓中去,跟他们(tāmen)交朋友,深入其中,才会有新(xīn)的发现。一个作家能够写好别人的故事才是个好作家,这就是瓶颈,解决这个瓶颈,写作就会发生重要的变化。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:首届“青未了”文学创作大赛正在征稿中,您新生代作家有哪些期待和(hé)寄语?
阿成:我想对新生代作家说,永远不要觉得自己(zìjǐ)不如老(lǎo)一辈作家。江山代有才(cái)人出,新人总有机会超越前人。要相信自己,保持自信,尊重(zūnzhòng)老作家,但不要认为他们是无法跨越的高山或大海。通过自己的努力,完全可以超越他们。
你们办的首届“青未了”文学创作大赛,为青年作家(zuòjiā)搭建了一个(yígè)展示才华的绝佳(juéjiā)平台。它不仅是一个舞台,更是一条通往文学梦想(mèngxiǎng)的康庄大道(kāngzhuāngdàdào)。文学是心灵的窗户,让我们一起透过这扇窗,去感受生活的美好,去探索世界的奥秘。愿我们都能在文学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与力量。
阿成,原名王阿成。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,编审,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名誉委员,曾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,哈尔滨作家协会主席,南京传媒大学客座教授。曾获全国优秀(yōuxiù)短篇小说奖、鲁迅文学奖、蒲松龄短篇小说奖等多项奖项。代表作有:《赵一曼(zhàoyīmàn)女士》《年关六赋》《马尸的冬雨》等长中短篇小说。其作品被译成英、法(fǎ)、德、日、俄(é)、韩等(hánděng)多国文字(wénzì)。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(xiàzài)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800位记者在线(zàixiàn)等你来报料!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